女,1岁8月。
主诉:发烧伴红疹1周,加重2天。
现病史:患者家属诉患者1周前吃葡萄后、冰棒、空调吹风后感冒,主要表现是咳嗽,流鼻涕,服用中药后病情好转,咳嗽消失,患者喜欢扣鼻子。2天前患儿发烧、出红疹,家属担心是手足口,前往医院诊治,医生予阿莫西林和小儿柴胡退热颗粒,开喉剑喷雾剂,效果一般,诊断未明。遂求诊中药。
刻下症见:发烧,体温38.5℃,咽喉疱疹,全身起红疹,睡觉可闻及痰鸣音。无咳嗽、流鼻涕,饮食稍差,大便不成形,有点烂。
365站群舌:舌淡,不红润。
脉:网诊无脉。
诊断:太阳太阴合病
处方: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。
用药:
蜜麻黄5 连翘30 赤小豆12 法半夏9
厚朴12 茯苓15 炒白术30 苍术5
甘草6
2剂,一日一剂,吃东西后喝药。能喝多少喝多少,不要太勉强。可以少量频服。注意观察患者体温,精神,大便;若有不适,体温超过39,请前往医院诊治。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【疗效反馈】:服药一剂后,体温正常,T:36.6℃,红疹完全消退,精神好,活泼乱跳,饮食好转,大便稀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按:
1.【原文】伤寒瘀热在里,身必黄,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。
伤寒瘀热在里,口烦渴,小便不利,身发黄,脉滑数,当服茵陈蒿汤,清热利湿退黄。今反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,显然非里有湿热,而是伤寒有热,拂郁在表,失于清透,汗不出,困闭于内,黄毒泛于肌表所致。故身发黄疸,必有皮肤瘙痒之征。方投麻黄、连翘赤小豆汤,解表退热,祛风止痒。
【方药组成】麻黄2两(去节),连翘2两,杏仁40个(去皮尖),赤小豆1升,大枣12枚(擘),生梓白皮1升(切),生姜2两(节),甘草2两(炙)。
方中麻黄疏表,振奋阳气,连翘清肺热(斑为阳明热毒,疹为太阴风热),赤小豆清热利湿,给邪出路。患儿无咳嗽,故不用杏仁,生姜大枣用白术、苍术代,防止药物过于辛辣,小儿服药困难而拒药。
2.患儿舌淡,明显不同于正常小儿舌红润,考虑与患儿平素喜食大量水果有关。结合患儿饮食差、大便烂,考虑是为太阴病寒湿,故予半夏厚朴汤健脾化湿,温太阴。并嘱患者家属患儿忌口。
3.首接诊中医师处方虽未得见,但考虑以清热止咳收敛为主,使热毒清,但不得透散,而郁结于体表,所以患儿扣鼻子,起红疹。
4.不管任何病人,均需要忌口辛辣、油腻、湿冷物、水果(寒凉)、牛羊肉等刺激性食物。一是这些东西性味走窜,影响药性,使方剂中药药性减弱,甚至无效,至于水果,可能有大多数患者称有温性的水果,个人认为只有少数水果是偏平性的,但五行属水,多寒凉,人体以固护阳气为主,不吃为好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