韩同讲解手太阴肺经
一、经脉循行:
《灵枢·经脉》:肺手太阴之脉,起于中焦(在胃中脘。中焦为三焦之一,位于膈与脐之间。脾胃位居中焦,主受纳腐熟水谷,化生气血。《灵枢·决气》说:“中焦受气取汁,变化而赤,是谓血。”十二经脉运行气血,而气血化生主要源自中焦,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补注:“中焦者,在胃中脘,主腐熟水谷,水谷精微,上注于肺,肺行荣卫,故十二经脉自此为始”),下络大肠,还(复也,巡也。此处指经脉去而复返之义)循胃口(胃口:胃有上、下两口,上口为贲门,下口为幽门,一般认为此处指贲门,《十四经发挥》注:“胃口,胃之上下口也。胃上口在脐上五寸上脘穴,下口在脐上一寸下脘穴之分也。”《铜人》注:胃之上口,名曰贲门),上膈属肺(zhǔ肺:“属”者,系、栓也。“属”与“络”的含义十分相近,都有连接、联络之义,但有主次之分,所“属”者为主,所“络”者为次。脏为阴,腑为阳,阴经与脏的联系为主,阳经则与腑的联系为主,即《灵枢·脉度》“阴脉营其脏,阳脉营其腑”),从肺系(肺系:“系”者,联系、连接也。“肺系”指与肺相连的组织,主要为气管,兼及上端的喉咙),横出(出:指经脉从体腔内出来行于体表)腋下,下循臑内(臑(nào)内:“臑”的本意指牲畜的前肢,这里指人的上臂(肩、肘之间)。“内”指内侧,即掌侧、屈侧。“臑内”指上臂的屈侧(掌侧)。在上臂内侧,手太阴肺经行于手厥阴、少阴经脉之前,在肱二头肌的桡侧沟内。即从肩至肘前侧靠近腋前的隆起的肌肉),行少阴(指手少阴心经)、心主(心包络的代称,指手厥阴心包经)之前,下肘中(尺泽穴也,肘窝是手三阴经脉五输穴之合穴所在,是经络气血会合的部位,如江河之水汇合入海。此处没有肌肉覆盖,血管表浅且粗大,临床上是放血或静脉采血的主要部位),循臂内上骨下廉(臂:指前臂(肘、腕之间);内:内侧;上骨:大拇指直上,指桡骨;廉:指侧边、边缘,下廉就是指尺侧缘。《阴阳十一脉灸经》谓“上骨下廉,筋之上”,明确指出手太阴肺经循行于桡骨尺侧缘与桡侧腕屈肌之间。手太阴肺经的郄穴孔最就位于腕横纹上7寸,骨尺侧缘。),入寸口(经渠穴也。腕后桡动脉搏动处,诊脉之部位。手太阴肺经的太渊穴就位于桡动脉搏动处,针刺时要注意深度,不能刺破血管,可以在桡动脉的桡侧与桡骨茎突之间的凹陷处进针),上鱼(又称“手鱼”,指手掌两侧的肌群,因其形状似鱼而得名。拇指侧的为“大鱼”,小指侧的为“小鱼”。此处指大鱼,由拇短展肌和拇短屈肌组成),循鱼际(鱼际穴也。际:边际、边缘也。“鱼际”即大鱼的边缘,此处指大鱼的桡侧缘,当手掌与手背皮肤接合处,为鱼际穴。注:《灵枢·经脉》在描述经脉循行及病候时,常提及一些既是解剖部位又是腧穴名称的术语,一般应理解为解剖部位而不是腧穴名称,其他如缺盆、合谷、然谷等),自大指本节后内侧(多书并无记载,余谨慎添之),出大指之端(出少商穴。出:为到达之义,手太阴肺经止于拇指桡侧端,它的最后一个腧穴少商位于指甲根角旁开0.1寸许(如韭菜叶宽),一般取赤白肉际)。
其支(从正经分出的支脉为“支",《类经图翼》十二经脉注:“支者,如木之有枝,此以正经之外而复有旁通之络也”)者,从腕后(络穴列缺之处),直出次指内廉,出其端(次指:指食指,或称“大指次指”。手太阴肺经的分支从腕后列缺穴分出,沿着食指的桡侧赤白肉际到达食指桡侧顶端,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)。
循行路线:起于中焦,下络大肠,返回向上行经胃上口(贲门),穿过膈肌,属肺脏,从肺系(气管及其上端的喉咙),横向循行至腋下出胸腔(中府、云门),向下沿着上肢内侧前缘,行于肱二头肌桡侧沟中(天府、侠白),过肘窝(尺泽),向下行于前臂内侧桡骨尺侧缘(孔最),过寸口(经渠、太渊),向下沿着大鱼际的桡侧缘(鱼际),止于拇指的桡侧端(少商)。手腕部的支脉,从手腕后(列缺)分出,止于食指侧端,交手阳明大肠经。
二、循行总结:
(1)从胸走手。
(2)属肺,络大肠,循胃上口(贲门),连肺系(气管及喉咙)。
(3)行于肩前、上肢内侧前缘(肱二头肌桡侧沟、桡骨尺侧缘)、大鱼际的桡侧缘。
(4)在食指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。
三、经脉病候:
《灵枢·经脉》:是动则病(是:为这,指示代词,此处指手太阴肺经;动:为变动、变化,这里指发生异常的变化。“是动则病”就是指如果手太阴肺经发生异常变化可能导致的病证),肺胀满,膨胀(《广韵·平·庚》曰:“膨,胀貌”,形容胸部胀满不适,有胀甚之义。肺主气,司呼吸。若经气变动,则肺气不得宜通,故生胀满之症。又《阴阳十一脉灸经》丙本写作“彭彭”,《说文解字》“彭,鼓声也”。结合喘、咳的症状,理解为咳喘刷烈,声响如鼓)而喘咳,缺盆中痛(缺盆:指由锁骨上缘与胸锁乳突肌、斜方肌等形成的凹陷处,形似缺损的盆而得名。缺盆中痛:一般不是独立的疾病,而是咳喘剧烈时的伴随症状。缺盆也可理解为腧穴,属于足阳明胃经,位于锁骨上窝中央),甚则交两手而瞀(mào,指眼睛昏花,视物不清,心胸闷乱之意。临床观察如果患者咳喘剧烈,就会两手交叉在胸前,心绪烦乱,视物不清),此为臂厥(此:指上述症状。在《黄帝内经》等古代文献中,“厥”的含义有两个,一指症状,为寒冷、手足不温、四肢厥冷;二指病机,为气血运行逆乱。“厥”在此处指病机,即上述症状都是由于手太阴肺经在臂部的气血逆乱导致的。也可理解为前臂部气血阻逆,所引起的厥冷、麻木、疼痛等表现。经脉的根、本在四肢,将疾病发生的病机归结为经脉在四肢的部分气机逆乱,就是强调经脉的根、本对疾病发生及治疗的重要性。其他经脉也是如此,如足阳明胃经的“鼾厥”、足太阳膀胱经的“踝厥”等)。是主肺所生病(是:指手太阴肺经及其所属腧穴,主:主治。指肺经经穴所能主治的疾病。在手足六阴经均主治经脉所连属内脏的疾病,书中皆称为“是主x脏所生病”)者,咳,上气,喘喝(喝:指大声鸣叫。或称“喝喝而喘”,指气喘息粗,喉中痰鸣有声,见于哮喘发作时),烦心(心、肺同居上焦,若肺失宜降,气机逆乱,则扰动心神,导致心烦),胸满,臑臂内前廉痛厥(指上肢内侧前缘疼痛、厥冷。此为手太阴肺经的外经病,可能是独立的病症,也可能是肺脏发生病变时在经脉外行线上的反应),掌中热(四肢为阳气之末,人体阴阳虚实的变化在四肢特别是手足的表现最明显,如果阳气虚则手足不温,阳气实则掌心热,阴虚则手足心热)。气盛有余,则肩背痛,风寒,汗出中风,小便数而欠(欠:指欠缺、少。肺为水之上源,若邪气犯肺,肺气壅实,影响水液的输布,则见小便频数而量少,属实证,甚者可见闭);气虚则肩背痛、寒,少气不足以息(呼多吸少,呼吸表浅。病因肺气虚,或肺肾气虚,肾不纳气),溺色变(溺:小便的简称,与“尿、溲”同义。肺气虚可能会出现小便颜色的改变,当为小便清长。)。
补充:手太阴少血多气。《难经》云:脉有是动,有所生病。是动者,气也,所生病者,血也。邪在气,气为是动,邪在血,血为所生病。
四、临床应用:
(1)肺病:咳嗽、哮喘、气短、咯血、胸闷、胸痛等,相当于肺炎、急慢性支气管炎、过敏性哮喘、支气管扩张症、肺结核等疾病。常用腧穴为中府、孔最、太渊、鱼际。
(2)外感病:外感风寒、风热等表证。常用腧穴为孔最、列缺、鱼际、少商。
(3)咽喉病:咽喉肿痛、声音嘶哑,如急慢性咽炎、喉炎、扁桃体炎等疾病。常用穴为孔最、列缺、鱼际、少商。
(4)外经病:缺盆中痛、肩前疼痛,上肢内侧前缘疼痛、厥冷,上肢不遂,手腕肿痛,掌中热等,相当于肩周炎、中风后遗症、上肢或手腕扭伤等。常用腧穴为中府、尺泽、孔最、列缺、鱼际。
365站群(5)小便异常:小便频数而量少、癃闭,或遗尿、尿失禁等。常用腧穴为列缺。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(6)鼻病:鼻塞、鼻衄(鼻出血)、鼻渊等。常用腧穴为尺泽、孔最、少商。
(7)急性吐泻:中医称之为“霍乱",《灵枢·五乱》:“(气)乱于肠胃则为霍乱”,相当于急性胃肠炎。常用腧穴为尺泽,用三棱针点刺放血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