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讲 读懂桂枝汤①
药证(征)概念出自吉益东洞,指明伤寒论中每一味药的治疗目标,没有我们本草所讲的四气五味、归经、升降浮沉、阴阳五行等内容。
站群论坛清朝《本经疏证》、《本草思辨录》记录了一些有关伤寒论的药证,黄煌的《张仲景50味药证》分类科学,临床应用提供了方便。
先人对于方证辩证的认识应该是先懂了药证,接着了解了药基证,然后才把握了方证,通过这样一个阶梯接一个阶梯发展起来,其中的基础就是药基。
《士谔医话》批评一些人创出“医者意也”的谬说,用演绎法推测百病,不用归纳法归纳病证,亳厘之谬,差之千里。
甘草治疗目标:《药证》“甘草治里急、急痛、挛急,而旁治厥逆、烦躁、冲逆之等诸般迫急之毒”。具体来说它能治疗急性疼痛、心脏的剧烈跳动、精神的极度兴奋、肌肉的过度痉挛、癔病和癫痫的发作以及上述原因造成的昏厥与肢冷等病症。这些治疗目标不是甘草单独完成,而是在组方的方证中所表现出来的。
与甘草为配伍的药基证
栀子甘草证
柴胡甘草证
黄芩甘草证
石膏甘草证
知母甘草证
大黄甘草证:大便秘结而急迫
《千金要方》治胃反吐逆不消食、吐不止方,皆用大黄。
呕吐可以说是大黄甘草汤的应用性症状,而特异性症状是大便秘结而急迫。
麻黄甘草证
干姜甘草证
芍药甘草证:止痛减痉
桂枝甘草证:
远田裕正:甘草是经方医学药方形成的第一原则。伤寒论中那么多方的形成都离不开甘草的参与。
用甘草配合成汤方,在不改变治疗目标的基础上使人容易下咽,并能缓和主药的烈性,使服药更安全。
伤寒论的理论核心是存津液,所有方药的证治都是紧紧围绕着有关水的代谢问题。
甘草有储水作用,多食会浮肿。对于一些出汗过多、腹泻过多、小便失禁、甚至出血过多的人使用甘草或与与甘草配伍的甘草干姜汤、芍药甘草汤都会出现明显疗效。
三阴病津液不足有三种状态:一种是功能不足引起津液的流失;一种是体液不足;还有一个是功能、体液不足。甘草干姜汤类方、芍药甘草汤类方、芍药甘草附子汤类方分别承担了补阳、补阴、阴阳双补的作用。
三阴病需要津液的补充,需要储水。回阳救逆就是防止津液的流失,而防止津液流失就是间接补水,补阳气就是补津液。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
与干姜、芍药等储水的药物配伍是加强储水的协同作用
甘草的储水作用,在与其他排水或储水不同效用的药物配伍时,就使药物配伍中的拮抗与协同关系得以充分发挥。拮抗作用就象汽车的刹车机构,这种拮抗关系对桂枝、麻黄、大黄等通过排水治病的药物所发生的作用非常之大。
桂枝汤中的甘草,通过桂枝甘草基与芍药甘草基,一动一静,共同完成皮肤排水的解表作用和收敛津液、补充津液的作用,再加上生姜大枣基的配合,治疗太阳病“恶寒头痛脉浮缓”。
焦树德诊病在考虑好其他药物后,最后往往会加上甘草生姜大枣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