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肝气郁结(初期)
【病因病机】:情志不遂→肝失疏泄→气机阻滞(《素问·举痛论》:"百病生于气也")。
【临床表现】:胸胁胀满窜痛,善太息,情志抑郁/急躁易怒,月经不调,乳房胀痛,舌淡红,苔薄白,舌面不平顺,两边鼓胀,脉弦。
【鉴别诊断】1.与肝火上炎鉴别:无目赤口苦等热象;2.与痰气郁结鉴别:无梅核气等痰阻表现。
【治疗法则】:疏肝解郁,理气和中。
【参考方剂】:柴胡疏肝散(《景岳全书》)
【基础方】:柴胡12g 香附9g 川芎9g 枳壳9g 白芍9g 陈皮6g 炙甘草3g
【加减】:纳呆加焦三仙各10g;失眠加合欢皮15g。
【注意事项】:忌用滋腻碍气之品,疗程不超过2周。
二、肝郁化火(进展期)
【病机演变】:气郁日久化热→木火刑金(《丹溪心法》:"气有余便是火")。
【临床表现】:急躁易怒,面红目赤,口苦咽干,便秘尿黄,舌边鼓胀发红,苔薄黄,脉弦数。
【鉴别要点】1.与心火亢盛鉴别:无心烦失眠等心经症状;2.与肝胆湿热鉴别:无黄疸阴痒等湿象。
【治疗法则】:清肝泻火,解郁和营。
【参考方剂】:丹栀逍遥散(《内科摘要》)
【基础方】:丹皮12g 栀子9g 柴胡12g 当归9g 白芍12g 白术9g 茯苓9g 薄荷6g 生姜3片
站群论坛【加减】:便秘加决明子15g;头痛加夏枯草15g。
【注意事项】:中病即止,防止苦寒伤胃。
三、肝郁血瘀(重症阶段)
【病机转化】:气滞血瘀→络脉痹阻(《临证指南医案》:"初病在气,久必入血")。
【临床表现】:胁肋刺痛固定不移,面色晦暗,月经血块,舌边舌质紫暗、瘀斑,脉弦涩。
【鉴别诊断】1.与气滞血瘀鉴别:有明显肝经循行部位症状;2.与寒凝血瘀鉴别:无肢冷畏寒等寒象。
【治疗法则】:疏肝理气,活血化瘀
【参考经方】:血府逐瘀汤(《医林改错》)
【基础方药】:桃仁12g 红花9g 当归9g 生地9g 川芎6g 赤芍6g 牛膝9g 柴胡3g 枳壳6g 桔梗5g 甘草3g
【加减】:痛甚加延胡索15g;肿块加三棱9g 莪术9g。
【注意事项】:孕妇禁用,定期查凝血功能。
四、肝郁痰凝(复杂证型)
【病机特点】:气郁生痰→痰气互结(《丹溪心法》:"痰挟瘀血,遂成窠囊")。
【临床表现】:咽中异物感(梅核气),瘿瘤瘰疬,形体肥胖,两边鼓胀,苔白厚腻,脉弦滑。
【鉴别要点】1.与单纯痰湿鉴别:有明显情志诱因;2.与痰热扰心鉴别:无神志异常表现。
【治疗法则】:理气化痰,软坚散结。
【参考经方】:半夏厚朴汤合消瘰丸(《金匮要略》《医学心悟》)
【基础方药】:半夏12g 厚朴9g 茯苓12g 生姜9g 玄参15g 贝母12g 牡蛎30g
【加减】:甲状腺肿加夏枯草30g;情绪抑郁加郁金12g。
【注意事项】:需长期调理,配合饮食控制。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
五、肝郁脾虚(传变证型)
【病机传变】:肝病及脾→土虚木乘(《金匮要略》:"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")。
【临床表现】:脘腹胀闷,食少纳呆,肠鸣泄泻,倦怠乏力,舌淡胖有齿痕,两边鼓胀中间凹陷,脉弦缓。
【鉴别诊断】1.与单纯脾虚鉴别:有情志诱因及胁胀表现;2.与肝胃不和鉴别:以消化症状为主。
【治疗法则】:疏肝健脾,调和肝脾。
【参考经方】:逍遥散(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)
【基础方药】:柴胡12g 当归9g 白芍12g 白术9g 茯苓9g 炙甘草6g 薄荷6g 煨姜3片
【加减】:腹泻加炒薏仁30g;腹胀加木香6g;注意事项:慎用攻伐,重视食疗。
六、肝肾阴虚(终末阶段)
【病机转归】:久郁伤阴→水不涵木(《柳州医话》:"肝气全赖肾水以涵之")。
【临床表现】:眩晕耳鸣,五心烦热,腰膝酸软,舌红少苔,舌边鼓胀,舌中裂纹,脉细数,月经量少。
【鉴别要点】1.与心肾不交鉴别:无心烦失眠等症;2.与肺肾阴虚鉴别:无干咳咯血表现。
【治则】:滋水涵木(滋补肝肾之阴),养阴疏肝(养肝同时疏解肝郁气滞)。
【参考经方】:一贯煎(《续名医类案》)
【基础方】:生地18g 枸杞12g 沙参9g 麦冬9g 当归9g 川楝子6g
【加减】:潮热加地骨皮12g;失眠加酸枣仁15g。
【注意事项】:禁用辛燥,注意监测血压。
七、总结
1、病机演变规律:气郁→化火→血瘀→生痰→传脾→伤阴。
2、治疗三原则:初期重疏泄:柴胡、香附;中期调兼夹:丹皮、桃仁;后期顾根本:枸杞、生地。
3、经典配伍:
疏肝不忘和血:柴胡配白芍。
理气慎防伤阴:川楝子配沙参。
重要提示:
文中选方用药仅供参考,显示的量是虚构的,不要当真,请勿照方使用,这是中医不传之秘,只有通过面诊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才能得出真实的量。如有不适,线下找专业中医师进行辨证施治。